详细信息 首页 > 详细信息
初中语文德育之我观
[发布时间2022年3月24日]



初中语文德育之我观

程慧

摘要:当代青少年德育危机重重,而语文学科包含丰富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因素,具有显著的德育优势,需要担起德育之任。初中语文教师实施德育可以从教材、课堂、训练三方面着手,首先找准教材德育切入点,然后通过情境导入唤醒学生,打破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的时空局限,声情并茂,感染学生,最后通过课堂课外训练强化德育内容。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德育策略

一、引言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品质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古有《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行坚持反思自我今有:“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明确人的根本在于道德,育人必要育德,德育从古至今都是教育的重要话题。

但是,当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普及,随之而来的思想价值观念冲击着学生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易在庞杂错综的观念中迷失方向,出现价值观念不正、道德修养不良等观念偏差与同学、教师、学校、家长、社会之间产生矛盾:同学间发生不必要的争端伤身伤心背后恶意点评教师沉迷娱乐逃避入校学习不服家长管教离家出走与品行不端、违法乱纪的社会人士勾连……这些危机仅仅依靠学校专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解决,效果微乎其微。如果各门各科都贡献一份力量,全学科教学形成德育综合体,可以更全面有效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而言,它的基本功能是传授知识和道德教育语文课是聚知识、技能、思想、形象于一体的思想品德“潜隐课”,包含丰富的人生价值、道德理想、人文情感因素,具有明显的思想品德素质培养的独特优势。[1]因此,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学中基础的、不可缺少的、需要贯穿于教学日常全过程的重要部分。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语文日常必有德育行于其中担起德育之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位语文教学工作者责无旁贷。

二、德育策略

语文与德育一直存在着自然不可分割的系,“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语文教学原则,它们都反映出语文与德育之间密切相关而且,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方方面面也会穿插德育,字里行间的诵读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中,主题思想的探讨中,热点话题的论辩中、写作或写作品鉴中、课外阅读与活动中……无一不是。[2]德育在语文之中,是一种自然流露的过程、了无痕迹的境界。要在语文中重视德育,要以教材为抓手,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实践为训练场,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立足教材,找准德育因素切入点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即文章的“道”,指的是作者的观点、思想、感情,是德育的具体因素,更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不同文章包含不同的“情”,一篇文章可能包含不同的“情”,这就需要教师尊重文章固有的“情”,发掘丰富多样的“情”,抓住其中主导的“情”。落实到课堂中,以准确、精要的“情”为切入点。如《答谢中书书》一文的德育切入点是作者喜好山水,隐居山水之间的志趣课堂教学就可以以此为德育目标,并在教学设计中加入,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达成

立足课堂,力求德育效果最大化

1.导入情境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可见,教师应注意用情绪唤醒、激励、鼓舞学生,这在课堂导入就可见一斑。学生会对事物的感知先入为主,所以,课堂导入是一节语文课的重要开端,甚至影响着一整节语文课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课堂导入,可以唤醒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积极投入课堂后续环节,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思考,真正达到学语文的目的比如,课前,教师可以不借助其他教学工具,仅凭自己的(或学生的)语言表述,利用对学生已有经验、知识的调动来构建情境,让学生在导语创设的情境中想去读课文,帮助他们理解课文。[3]如《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堂开始,教师先与学生聊天:“同学们,初二的我们已经开始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了你们知道193712月13日发生了什么?”同学们大多能说出南京大屠杀的部分史实教师紧抓学生兴趣,进而表示:“大屠杀中,我们至少30万同胞遇难,为了悼念已逝同胞,我们国家举行了公祭,人民日报发表了这篇新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新闻,铭记这段充满血泪的历史。”通过唤起学生从历史中学到的知识经验,回顾南京大屠杀事件,能让学生置身历史之中,嫉恶日军残忍暴行,缅怀为国死难的军民同胞,真正带着感情阅读课文。

2.注重背景

初中语文部编教材中许多课文是经典篇目,创作时间距今已有不少时日,创作环境也与今不甚相同,时代和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很难打开作品的窗户,进入作者的心门因此,在课文学习之前,了解作品相关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可以打破时空局限,方便学生与作者、作品进行交流。如《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苏轼才高八斗受人嫉妒,讽谏新法被人以蔑视朝廷为由弹劾,锒铛入狱。被囚四个多月后,被贬黄州,不准擅离该地,无权签署公文,相当于被变相流放了,在黄州期间,写下了这篇短文。据此,学生了解了作者的身处之境,也更能体会文中苏轼的苦闷之情了。

3.声情熏陶

初中学生的思想感情远比我们了解到的丰富,语文教师要学会动之以情,[4]课文的语言文字变成人心弦的声音,以饱满的感情激起学生的听觉感悟,做好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感情纽带,连接作者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以触动学生感情深处,陶冶学生情操,影响学生道德。如《消息二则》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我军万船齐放……鲁港诸城进击中。”示范朗读这句话时,教师带着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进入,让学生听到长江畔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呼声。教师读得好,学生听得明,对作者要传递的感情也体悟得清,对英勇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便油然而生。再如《“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课堂开始,就满怀激情告诉同学们喜讯:“同学们,1982年11月24日,我国年仅16岁的运动员吕伟夺得了女子十米跳台比赛冠军。她的跳水瞬间轰动了全会场人员,也惊艳了全世界。每次想到这位年轻的跳水冠军,随之而来的就是那句外国观众的赞叹‘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我的心中不禁就会为这位冠军自豪,为我们身处人才济济的中国而骄傲!学生也会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不自觉为这位年轻的跳水冠军鼓掌。

立足训练,丰富深化德育内容

语文教学训练是听说读写的综合活动,如果加入道德教育,需要将德育自然融入到听说读写之中,二者有机结合利用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活动,训练学生听出“道”,说出“德”,读出“情”,写出“理”。[5]

一方面,文章中不乏提纲挈领或体现主题的关键词句,课堂上可以通过关键词句进行德育训练,升华德育内容。如《答谢中书书》:“实是欲界之仙都。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步步训练学生思考:作者身处江南,看到了怎样的景色?作者称这些景色为什么?作者对这些景色的情感态度是什么?循循善诱,引导学发现体会作者沉醉于山水,喜好山水的情感学生深入思考真正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内涵。

另一方面,课堂时间有限,要想丰富德育训练内容,使得德育效果最大化,教师需要将德育思想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多样的课外活动进行德育训练。安排学生针对课堂内容写作,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后思想、道德、感情等方面的心理变化,及时反馈,形成良性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语言类活动,如国旗下讲话、辩论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让学生丰富自己对课内德育内容的理解后,有机会表达出来。另外,学校的征文比赛、运动比赛、书法绘画比赛以及班级的图书角、黑板报等布置活动都可以作为课内德育内容的训练形式,由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德育实践。

、结语

 德育是语文的灵魂,语文肩负着德育的重任。尤其是处在思想观念成长关键期的青少年来说,语文德育更为重要。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及相关实践,钻研教材,找准德育要点,在课堂中利用情境导入,唤醒学生,带领学生了解背景,通过声情熏陶学生,并在课内外做好相应训练强化德育效果,把握教学准备、教学课堂、教学后活动的每个环节,为渡过初中德育危机,守护青少年思想、道德、心理等健康成长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教育史志年鉴编纂委员会.河南教育年鉴 2007[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

[2]王伟娟.静水流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3]谢菲.初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几种方法[C]. 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2020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二辑).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0:104-105.

[4]申继亮.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5]童一秋.语文大辞海语文教育卷[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