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首页 > 详细信息
十三五课题申报方案
[发布时间2017年2月24日]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农村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昆山市正仪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学校在中国百强县之首的昆山,信息化、均衡化、特色化、国际化的进程更加迅速。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我们如何迎接时代的严峻挑战,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负责、学会选择、学会创造,能主动适应未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2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进程,为提高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做出了巨大贡献,教育成就举世瞩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已是我们基础教育肩负的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开展本课题研究,就是真心实意、坚定不移地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进行广泛的深刻变革,从理论与实践上探索出一条符合农村中学的高质量、高效益的素质教育之路

3学校教育对象所具特点的要求作为一所农村中学,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优越思想活跃,理想远大,富于朝气,自主个性意识比较强,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主动精神、踏实精神不足合作意识不强,抵抗挫折和打击能力比较低,长远发展观念不够强烈。近年来,随着新昆山人子女入学人数逐年增多,更使得教育充满了复杂性……凡此种种,都为我们当今的农村中学教育提出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4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作为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政府投入巨资易地新建,即将搬迁,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将得到全面改观,物质和技术层面的现代化已经到一个较高层面。但是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原有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如何来打造出一所全新面貌的高质量的学校,就急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把学校办成一所学生欢迎家长满意社会认同的好学校!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有效,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教与学自身的属性揭示教学内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有效的教学目标,如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提高学习科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就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中,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在高质量完成文化知识传承和基本技能训练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概括地说有效教学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整个课堂体现了有效、高质、创新特点。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

    (二)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有关要素和环节进行思考和研究,寻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有利于考察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合理配置原有的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有利于激活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能动、创新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总结探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有利于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途径,力争形成特色。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现代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古宁汉(D.J. 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地强调在具体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即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个方面:①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②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的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智力是一种能力或一组能力,这种能力或这组能力可以使个体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或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创造时尚产品。多元智能包括这样七种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和个人内省智力。除此以外,加德纳认为可能还存在其他的智力,如灵感、直觉、幽默感、创造力、烹调能力、嗅觉以及综合其他智力的能力等。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美国教育家阿姆斯朗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扭转当前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的现状,使教师的教学在“有效教学”等科学理论指导下走出误区,踏上坦途,真正实现“为学而教”。

    2通过研究,努力实践“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基本理念,探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使教学在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得以优化,追求有效、高效、优质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研究,树立让每个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观。使课堂教学尽可能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一切机会和条件,改变学生偏重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习成为在已有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从而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养。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4、通过研究,让教师主动成为行动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促变,在变化中提升。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有效教学准备策略”研究(子课题一)

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通过对有效教学准备策略的研究,使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特点及生理心理健康状况作全面的分析,根据教材、学科特点及学情,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为实施有效教学作好前期准备。

2“有效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研究(子课题二)

通过研究有效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改善教师的管理、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总结、提炼出实现有效教学过程的方法和策略优化课堂结构的策略改进师生课堂交流方式的策略。

1)改善学习方式。①自主探究要有成效。要抓好定向探究,也就是在关键处探究,要使自主探究与有意义接受形成互助互补,相辅相成。②合作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有合作的需要。合作过程要有组织有分工,还要对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价。③动手实践落到实处。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动手操作、实验验证和课内外实践性作业。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应优势互补,不能用多媒体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体验感悟。

2)改善管理行为。创设互动的交往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应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到位而不越位。学生的参与不仅要有量,更要有质。应尽量达到深层次的参与,即思维的认知参与。如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动脑思考,有思维碰撞的火花等。

3)改善教学行为。有效实施事先作好准备的目标和内容,机智处理无法事先作好准备的偶发事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生成性的资源,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多元理解,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多向思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也要注意价值引领,加以必要的点拨、引导。

3“有效教学评价策略”研究(子课题三)

    教学评价策略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这里主要是指过程性评价。通过有效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使教师的课堂评价体现激励性、导向性和科学性,呼唤真诚、个性化的评价,而不是过多是非不分的含混之语或是廉价的表扬,从而使评价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课题将从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个方面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展开。在分析影响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对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的有效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等作表征分析,重点探讨提高课堂中学生学习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提出兴趣激发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出情境创设策略,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学习;提出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出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培养策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提出自主练习和实践能力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出引导体验激励评价策略,促进学生不断努力学习。

课题通过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实例,剖析影响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的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以指导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工作;通过实施有效教学,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及方法

(一)课题研究思路

参与实验的教师和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实验――反――调整――再实验——……――总结;最后形成终结性报告(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过程

    初期准备阶段201610月——2016 12月):  运用文献研究法,认真收集、查阅、分析、整理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找准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形成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完成申报工作

    前期实施阶段20171月——20186月):    成立课题组,并按照课题组分工,分解子课题,组织教师学习,围绕子课题进行具体研究做好阶段研究工作。

    中期实施阶段20177——201812月):根据前期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向、改进研究方法,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形成课题中期成果报告

后期总结鉴定阶段20191——2020 10月):在中期成果的基础上,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召开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汇编研究论文集和优秀教案专集,出台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优质课评定标准。

    (三)课题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调查法:主要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行动研究法:结合课题方案定期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展示评比撰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

案例分析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有效教学个人案例。针对某一课例或某一教学片断的教学有效性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经验总结法。关注实践,多维反思,形成经验,重视积累,不断调整,形成总结,运用于实践。

七、预期研究成果

1、论文: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论文的形式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论文评比,将教师获奖论文和发表论文编印论文集《崇文苑》

2、课例研究过程中的教学观摩课、评优课实录等影像资料;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集。

3、评课条例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优质课评定标准

4结题报告:《农村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报告

八、保障措施

1研究队伍保障:建立校长室指导、教科室具体负责、年级组、学科组为主线的课题研究体系,能够紧密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课题研究。校长担任课题组组长,副校长、教科主任担任副组长,教务主任、德育主任、学科组长以及一些教学能手、学科学术带头人等骨干教师担任课题组主要成员。课题组成员都是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大多数参与“十“十二五”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多数人都有论文发表或获奖。课题组人员年龄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能够兼顾学校各个层面。

2研究经费保障:学校为课题组的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时间、物力和财力保证,有计划地安排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或者聘请专家来校指导,以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

3、学校制度保障制定课题研究奖励制度,与学校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建立课题定期活动制度和学习制度明确活动时间、方式、内容,有目标地开展实践研究活动

 

 

                                                    执笔人  顾雪龙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