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传统体育统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
金星
新课程改革是建国至今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广、要求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教育改革。它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教学方法冲击着过去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为了倡导实践新课程,很多一线体育教师在不断反思旧教学,探索新教法,挖掘新教材,致力新课程改革……所有的一切,都给目前的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这些年的学校体育改革,在所谓创新的口号之下,很有割裂几十年来建立起来的教学体系之嫌。一会儿是“快乐体育”,一会儿是“成功体育”,一会儿是“体育的多元的目标”……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专家和学者的一些学术观点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体育老师有时被这些争论搞得眼花缭乱,甚至连体育课的教学也被“改革”得无所适从了。每次所谓的新的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引入,总免不了对传统学校体育的一次批判和否定。其实,创新的逻辑起点首先在于对历史精华的传承,尤其是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体育改革更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
传统学校体育真的是一无是处吗?就没有了积极的教育因素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课程改革,重在“改”,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扬弃,而不是抛弃,就好比我们帮一个孩子在澡盆里洗澡,完了以后,泼掉的只能是洗下的污水,千万别连澡盆里的孩子一起扔掉!回首学校体育的历史,我们几乎是从零起步的,学校体育规律的探索,凝聚了几代体育研究专家和广大体育教师的经验和智慧,我们的课改和创新当然应该吸取学校体育传统的精髓,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更好的反哺我们的体育课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 坚信课堂常规是新课标下上好体育课的保证
现在的体育课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老师认为现在上课要崇尚自然,以学生为本,老师要尽量提高自己的亲和力,师生之间应平等相处,因此,过去上课的“课堂常规”似乎可有可无了,有的体育课上课甚至不集合整队了,教师也不点名了,队列、队形练习学生没兴趣学,基本排斥到教学内容之外……。笔者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坚持必要的课堂常规,才能保证让一堂课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有的课堂常规内容非但不能忽略,反而应该强调。
比如“师生问好”。这是各科教学都有的一种教学礼仪,一些有着东方儒教传统的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等都有这样的仪式,一上课师生高声问好,除了表示互相尊重外,还有互相振奋精神的意义。所谓“先声夺人”,声音洪亮、精神饱满的师生问好,能够为课的开始营造一种融感情和气势于一体的教学氛围。还有必不可少的准备活动。上体育课必然要进行身体锻炼和学习运动技能,没有了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就不能称之为体育课,甚至有些练习内容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较大的练习强度,要是不做好准备活动,不仅影响对基本教材的学习和掌握,而且还容易发生伤害事故,这样,如何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笔者认为准备活动每堂课都不能少,只是老师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要动脑筋,既要有针对性又要善于变化。还有一些常规如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安全教育等这是体育课堂教学所独有的,是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保证学生安全学习的重要措施,花不了多少时间却不能一概忽略。
二、 确立运动技术学习是终身体育的立身之本
课改以来,“淡化运动技能教学”曾经在一段时间里成为体育新课标的时髦词,轻运动技能论甚至已经蔓延到了体育专业院校,认为技术技能不重要,懂得一点方法就可以,拿出一个“不会游泳的教练,培养了一个冠军”的特例、个案,以点盖面,以迎合部分人急功近利,想走捷径,忽视基础练习的暴发户心理,我们再看看国家各个运动队的主教练又有几个不是在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领域里出类拔萃的专业运动员担任的?长期以来,因受“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体育专业毕业生技术技能水平下降,导致他们就业都成了问题,甚至因为技术技能水平差,本事不济,遭到同行的轻视和学生的不满,处境尴尬,教训深刻。
运动技术是体育的立身之本,剔除了运动技术的因素,体育和体育教学就会退化为单纯的游戏了,这难道是体育和体育教学发展的方向吗?“新课标”出台前,学校体育确实存在有“竞技运动教材化,学校体育训练化”的弊端,但是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美其名曰“快乐体育”,只要学生在课上玩得开心自由,无拘无束就是所谓的快乐和健康,就是以学生为主的快乐体育,教师挖空心思设置各个兴趣小组,任由学生自由活动,学生像一盘散沙,玩到哪里算哪里。老师落得悠哉悠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又回到了以前的“放羊式”教学,扪心自问,那种体育课还用得着体育专业
道理其实很简单:没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如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又如何对体育产生兴趣呢?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有一定篮球基础的孩子对篮球的兴趣程度显然要比一个一点基础都没有的孩子大!许多有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人,几乎每一个人都在青少年时代掌握了一项或者几项体育运动项目的技能,良好的运动项目技能是支撑他们喜欢体育锻炼的基本保证。试想,一个学生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教育,如果连最基本的运动技能都不能掌握,这是学生的悲哀!学校体育教育要是没有传授或者教会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运动技能,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对学校体育教育的亵渎。忽视了运动技能教学,“全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的目标就成了无本之木,成为一句空话。这样的错误认识还有可能导致我们体育教师的教学惰性,长此下去,也会使老师荒废自己的专业,失去赖以生存的资本。
三、 保留传统的体育课考核机制中的定量评价。
体育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实力和成绩,作为一种更科学、更合理的体育课考核评价方式,过程评价应运而生,它确实改变了原来传统评价的最大缺陷: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不同的学生。在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中,往往是由教师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项目进行测试后给成绩和分数,来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它采用的是终结性的评价方法,定量评价的方法,绝对性的评价方法。许多教师都认为这样的评价体制没有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是一种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产物,应该全盘否定!个人认为传统的评价机制并不一无是处,定量评价有它存在的理由。
定量评价有它存在的科学性。这种评价是学生完成(或基本完成)某个学习目标,就意味着达到了某种成绩和高度,就像是帮学生定好了前进的标杆,有为之努力的明确目标和方向,某中程度上说它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人努力,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和潜能。课改前这样的评价方式为主,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并非评价本身是主要原因,而是因为体育学科是统考项目再加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淡薄造成的,现在许多地区都把体育成绩作为中考项目算分数,高考也作为有力的数据参考,为了学生的切身利益,我们能忽略对学生体育成绩的定量评价么?体育要算分数了,是不是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老路了呢?与其一味指责分数至上,不如静下心来就如何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上下工夫吧!
传统的定量评价更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体能技能上的差距,从而提醒自己发奋图强。当前的新课改轰轰烈烈,为了体现激励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教师一反常态,课上总是笑脸相迎,“棒、棒、你真棒!”的赞扬声不绝于耳,以至于该批评时却表扬,该惩罚时却鼓励,让人感觉莫名其妙,明明是体质测试没有达标,老师却帮他想方设法找借口和理由,体育课还如何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如何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坚韧不拔的意志?如何体现“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课改以后,对体质的单项评价,形态、机能、素质、健康等的评价,已有了较为科学的方法。国内外也有多年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如指数法、离差法、百分位数法、回归法等都能较为科学地评价学生体质中某一个方面。相对于传统的定量评价中的一些固定不变的死数据,现在的数据看似公平和客观,而过程评价却存在有许多人为因素和感情因素,如参加锻炼的积极性的高低程度,练习效果的好坏,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等都没有具体衡量的硬性指标,能保证学生彼此不做“好好先生”,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吗?没有了硬性指标,只要努力你就行,能保证学生不投其所好,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反正只要在老师面前表现积极就行,反而不利于良好的教育风气的形成。个人认为应该将先进的理念和传统的评价方法有机地融合在新课改中的体育教学之中,学校体育改革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借用唐朝布袋和尚的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新课改当然不是依葫芦画瓢式的简单模仿,但是课改的创新和探索更加不能忘本,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很多教育因素都是宝,一味舍弃,新课改就会没有了发展的底气,只有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反思,才能把握传统精髓,少走弯路,避免公式化、模式化的教学;才能避免在教学中搞形式主义,或者虚假作秀。反思现在的体育教学,我们改变了过去一言堂,满堂灌,却往往会导致了满堂问、满堂动(一会儿小组讨论,一会儿合作交流,一会儿技能展示……)的尴尬局面。尊重学生的课堂权益,个体发展,课堂纪律由原来的公堂式的严明变为现在茶馆式的放任自流。应试教育由考试为指挥棒到素质教育完全拒绝考试;由传统的师道尊严到不断蜕变成生道尊严……凡此种种都背离了教育实际,走上了极端化的道路。体育课改是个深刻领悟,灵活运动的过程,需要的不仅是外在形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内涵的理解,形神俱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活起来,才能实现新课标,我们需要改革的勇气和魄力,更需要足够的教育智慧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新课改才能更扎实,走得更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