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不少青年朋友问我一个同样的问题:在人的一生中,哪一时期的男女交往最有美感?我总是毫不迟疑地回答:青春期。美在何处?美在距离。
生理和心理上的时空距离是影响男女交往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男女间关系亲密程度的标志之一。但距离与亲密感、美感的关系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男人和女人相距遥远,互不认识,亲密感和美感都无从产生;男人和女人近在咫尺,相互认识,但彼此没有交流,没有吸引,形同路人,也谈不上美感和亲密感;倘若男女两性过于亲近,一切都变得裸露无余,那也就剩下亲密感而难于得到美感了。所以,就审美心理而言。男女间的神秘色彩所形成的一种美感,必须在两性之间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才会产生。这种因个体在时空上适宜的身心间隔而造成的审美感受,无疑只有在青春期的男女交往中,才得到了最充分、最完美的体现。
青春期前的男女孩,还处在性意识发展的“疏远期”。他(她)们不想接近异性,对异性有某种程度的反感和敌视。如小学生的性别界限就明确而严格,在男女同座的书桌上往往刻有一道深深的“分界线”,互不侵犯,处在这一时期的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保持了十分遥远的距离。两性间既无吸引,也无神秘,因而谈不上什么美感。到了超越青春期之后的青年中、晚期,个体性意识的发展进入“浪漫爱的时期”,他(她)们希望能与自己头脑中选定的对象单独交往,离群活动。对异性的感受从神秘变成冲动,从朦胧趋于清晰。到了男女恋爱与结婚阶段,伴随着男女双方在身体和心理上的亲近及情感的递增,两性交往在心理空间上开始趋近,并最终融合为“两人一体”的封闭圈。这时候男女之间的时空间隔几近消失,双方交往少了含蓄和羞涩,距离美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
只有当个体的成长处于青春期的时候,少男少女们在交往中才体验到了最充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神秘感和朦胧感。这两种美感的交互作用,便造就了最完美的审美距离。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开始意识到异性的存在并感觉到了对异性的某种需要。这种需要一方面导致了对异性的趋近心理,即从内心深处感到异性吸引的存在,觉得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在集体活动时,有异性参与,他(她)们就会觉得干劲倍增,并且少男们有意显示自己的能力与威严,说话办事都要让少女们认为是“好样的”;少女们则以特有的羞涩、腼腆和矜持的方式给少男们以赞许和鼓励。反之,没异性在场,就会觉得没意思。这种青春期“异性效应”的体验,在少男少女们看来,一切都显得新奇、神秘。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少男少女对两性间的关系还一知半解,朦朦胧胧,对异性的需要还只是渴望在与异性的交往、活动和思念中满足自己,一般没有固定的对象,恋爱的意识也还淡薄,再加上社会评价对这一时期男女交往的约束,使得他(她)们一般没有勇气也没有力量去“拆除”这层神秘。这种神秘感和朦胧感使得青春期的男女交往,既超越了青春期前的“无知”状态,又未达到青春期后的“透明度”,而恰恰停留在两性间相互吸引的“含蓄”、“委婉”,又似乎存在某种“障碍”的相持状态,于是就制造了—段最适宜的审美时空,距离美也就因此而产生了。
男孩子关心着女孩子的世界,女孩子关心着男孩子的世界,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青春韶华的少男少女们,只要在相互吸引中留存一层神秘和含蓄,在热情开放中保持一点委婉和矜持,那么,就会在一方共同的世界里,拥有一方共同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