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批评教育学生是一门艺术。批评要看对象,因人而异;批评要分场合,择时而行;批评要把握原则,注意尺度; 批评要讲究策略,注意方法;批评要做好善后工作。
【关键词】:教师 批评 教育 艺术
一次,魏书生老师讲公开课,一位学生将蔡桓公念成了蔡恒公,引起了哄堂大笑,怎么办?魏老师说:“我发现这名同学有了进步,他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了。桓和恒是形近字,上课时,该同学没听课,这是他的错,但他能根据桓字的字形,想到恒字的读音,这说明他进行了一番独立思考,而不是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不读。如果他经常这样思考问题,肯定会有大的进步。”魏老师对学生的批评如同武林高手“踏雪无痕”一样,于平静舒缓中显示出他的强大威力。在无痕的批评中,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理解和平等,体味到了独立人格的尊贵和老师的拳拳之心。这就是批评的艺术!批评学生是一门艺术,教师在工作中对学生实施批评,就是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促进他们改进自己的言行,并在以后学习中不断改进完善自己,走向成熟。批评学生的本质应该是爱学生,对学生的成长负责。教师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批评方法,以达到好的效果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值得我们深究。
一、批评要看对象,因人而异
学生的性格五光十色、千差万别,每个人对待批评的心理反应不尽相同,有的虚心,有的默认,有的申辩,有的自以为是、有的不用老师多说就能承认自己的错误……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不一定都要和风细雨,而是要根据学生错误言行产生的影响,特别是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选择适当的批评方式和方法,即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为了提高教育效果,教师必须善于观察和分析,针对学生的性格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批评教育形式。对于那些性格开朗,易于接受批评意见的学生,可直接指出他们存在的缺点;对于那些 “吃软不吃硬”或性格倔强的学生,教师要力求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谈话,并且要避免顶撞;而对于那些 “吃硬不吃软”或轻率的学生,就不能过于迁就或温存,批评可以言辞严厉,但不能辱骂训斥讽刺挖苦,以免伤害其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重视研究学生、善于了解学生、勤于贴近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批评教育时才能做到因人而异、得心应手。
二、批评要分场合,择时而行
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从爱护学生出发,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把严格要求与尊重人格结合起来,选择批评场合原则上最好以一对一,尽量不要当着他人的面提出批评,免得使对方受自尊心的驱使而产生抵触情绪。一般情况下别在教室门口批评学生,最好也别在办公室里批评学生 ,也别在课堂教学中批评学生,别在学生犯错后立即通知家长。批评教育学生应该找一个适合的场合进行谈心,可以于走廊阳台旁,校园小道上,花圃旁,还可以在上放学的路上……另外,把握最佳时机也很重要。常言道:‘打铁须看火候’,批评也要把握时机,早了晚了都不行。批评教育学生不是任何时候都会有效的,教师不应随心所欲选择时间,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产生需要时,我们再进行教育,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孙子兵法上说:“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在学生情绪激烈或者有敌对情绪对,不宜进行批评教育,而应该耐心等待、或者人为创造一个缓冲阶段,进行“冷处理”。老师要尽可能从侧面间接批评学生,措词要含蓄、委婉些。学生也都有对错的观念,做错了,他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已经很内疚了。这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不严厉批评,从心理上来说,这时学生会更加内疚,会去尽力做的更好。相反,不顾及学生的自尊,态度生硬,学生很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对于错误明知故犯自暴自弃,有时候还故意跟老师杠起来,这就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了。
三、批评要把握原则,注意尺度
1、“就事论事”原则。这个原则其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论事而不论人,二是就一件事论一件事。也就是说,在学生犯错误时,我们是批评他这种错误的行为而不是批评学生这个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有的老师在批评学生时总爱旧账新账一起算,觉得这样才能让学生深深反思,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经常翻旧账,就会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反感,即使你说的有道理,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对学生犯的一般性错误,要具体分析,不可上纲上线。批评学生不能“乱联系”,也不能算总帐,这样会让学生压力很大。批评的问题越具体越具体越好,学生会感到你是有的放矢,他改正自己的错误也能“有的放矢”。
2、平等信任原则。在批评学生时,老师决不能摆出“师道尊严”的派头,这种居高临下的高姿态是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的。老师应该放下老师的架子,多采用交谈的方式和学生交换思想,增进了解,引起学生说话的兴趣,感受到母亲般的慈爱,觉得老师平易近人,这样学生才愿意心悦诚服的去接受老师的意见。在批评学生的同时要当好听众,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给学生解释申辩的余地,允许学生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有一个看法和说法,也允许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申辩的机会,这是师生平等的一个最起码、最根本要求。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的理由都是寻找借口,只有在充分辨别真伪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合乎实际的批评,这种批评才有效果。那种一吐为快,无的放矢的批评要不得。
3、以理服人原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正在成长中和发展中的学生呢?对有犯了错误的学生,只能耐心的和他摆事实、讲道理,不仅让其“知其然”还要让其“知其所以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陶冶他们的品德情感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要用一颗炽热的心去关怀他们,激动他们,真心实意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用真善美去唤起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让学生听后觉得你是真心为他好,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不是跟他过不去,让他难堪。
4、一视同仁原则。在学生面前,面对的不管是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还是调皮任性的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袒。这对于我们教师,的确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的教师对自己喜欢的学生,尤其是班干部不愿批评,就是批评也总轻描淡写,而对待一般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则不能一碗水端平。教师的这种无意中形成的厚薄分明之情,对那些更需要关心、帮助与鼓励的表现较差的学生来说,会让他们因为教师的不公而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并促使他们对抗情绪的高涨,从而更增大了教师教育的难度。不管是先进还是后进,不管是班干部还是一般学生,有了缺点错误都应受到批评。如果该批的不批,不该批的狠批,那就会使学生产生反感,降低教师的威信,造成班级的不团结。
5、宽严适度原则。俗话说:“严是爱,宽是害,不管不教会变坏。”真心诚意地爱学生,就必然会对他们的错误进行合理的批评,适当的惩处。一味地宽松、放纵,只会造成管理的随意和松散,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对学生身上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应该适时、适当地提出批评,有时甚至应该有分寸地进行合理的惩处,切切不可姑息迁就。要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激起他们的羞耻、内疚、痛苦的情感,教育他们从所犯过失中吸取教训,纠正缺点和错误,进而形成良好的品德。但是,对学生的批评惩处又不可过度的严厉,适当的宽容,是治疗学生思想疾病的良方。那种冷淡的威严、简单的训斥、粗暴的惩罚,只会造成师生间感情的隔阂,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或逆反心理,极不利于他们健康心理品质的养成。因此,我们必须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允许他们犯错误,更要帮助和引导他们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学生犯了常见的小错误,教师有时可进行“含糊的批评”,不点名地指出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即便是犯了较严重的错误,教师也应当以理晓之,以情动之,以行导之;让学生“明其理”,“感其情”,“信其道”,“改其行”。决不以势压人,以气逼人,以行惧人。这样,既见宽容,又见理智;既讲“融洽”,又讲批评;既有正激励,又用负激励;真正使学生在一个严宽适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6、多少适量原则。批评的人数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数量过少,很容易使受批评者产生离群感和孤独感,使绝大多数同学产生与己无关的消极心理。反之,人数过多,你错我错大家错,彼此一样,等于没有批评。所以只有批评的数量得当,才可以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尤其是当学生大面积犯错误时,更不可对所有人进行惩戒。俗话说“法不责众”,大面积的“责罚”,只会收到相反的效果。对某个学生的批评,也不宜过多或过少。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更不应该一味地批评。法国教育家费雷内说过:“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会促使其它方面的成功。”教师要善于寻找突破口,挖掘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及时地对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充分地肯定和鼓励他们的进步(即使是极小的),使他们在平等温暖的氛围中,自由愉快地生活、学习,发展、进步。
7、好心情原则。批评学生,也要注意自己的心情。多年的教育工作,我听闻过很多师生激烈的对峙、冲撞的场面,有的还酿成了悲剧。很多都是因为老师批评学生时自己的心情不好导致的。因此,我认为这一点特别重要。坏心情批评学生,使豁达大度的老师失去宽容的美德。坏心情批评学生,使老师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丧失理智,容易造成不良后果。坏心情批评学生,让老师树“敌”太多,失去大部分学生的支持。坏心情批评学生,会造成情绪污染,影响学生的心情,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坏心情批评学生,会导致恶性循环,使师生关系越来越坏。可以说心情不好时批评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它让批评这把教育者手中的利器成了双刃剑,伤了学生,也伤了自己。因此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应尽量避免这种无效的批评。
四、批评要讲究策略,注意方法
批评教育学生的方法策略有很多,很多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已经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比如:“榜样示范”批评,“对比分析”批评,“对话”式的批评,“暗示”式的批评,“情感陶冶”批评……在这里,我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以下几个可能会忽视的问题,以有利于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1、批评学生要说到点上 。
首先要抓准批评的切入点。教师在说理方面,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要像上课那样认真备课,深思熟虑,然后找到一个最适合该学生独特个性特征的切入点,做到有的放矢,准确无误。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优点视而不见,没有说到要点上,学生就会产生低落的情绪,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造成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全面,失去自信心。
其次要说到问题的焦点。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与学生说理要说到问题最重要的焦点。对学生的问题从浅显明白中揭开问题的要害,使其余的问题迎刃而解,或随之而解。如,很多学生犯了错误或者违反纪律之后,一般都会很习惯地举出别人也犯错误的事例,似乎有了别人的错误在前,他就等于没有错误,或者减轻了错误程度似的。一般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在说理过程中首先要抓住什么是对是错,要让学生非常明确是与非的标准。然后再让他明白,错的事情即使有再多的人做,也是不可以跟随的,每个人都要有自己做事的标准和原则。这样学生就不会对别人的错误耿耿于怀,更不会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
更重要的是要说到批评教育的重点。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说理过程中,是非观点要明确、中肯,既要讲正面的道理,也要说反面的非理,使学生明白主题,明白老师的教育内容,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避免切不中要害,没说到重点上。要避免用“老是、总是、向来、根本、一贯、完全、经常”等高度概括的字眼。不要在批评学生时“翻旧帐”,把学生平时犯的错误行为又一一列出,与当前的错误牵强联系,长篇大论。这样会使学生不明白老师批评的目的,也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必须把该批评的错误行为与学生的整个行为区分开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老师批评的是什么错误行为。
2、批评要注意语言艺术。
栽树栽根,教人教心,批评学生时要注意语言艺术,触动人心灵深处。一次有一位来自外地农村的同学上课打瞌睡,我走到他身边轻轻敲了敲桌子,他抬头看了看我又继续打瞌睡。我当时真想大发一通脾气,狠狠在克他一顿,但理智告诉我,那样做是得不到好效果的。于是我轻轻的摇醒他,很温和地说:“做梦哩,又梦见你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在工地上干活吧”?一句话触动了他的心灵深处,使他想起了含辛菇苦,被生活重负压弯了腰的父母。富有语言艺术的批评促使学生听后去思考、去回味、去自责。这样的批评比简单生硬的训斥要好得多,它能很好的协调师生关系,能够给学生一种在人格上与老师同处平等地位的感觉,它能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并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很高,学生把老师的话看得很重要,倘若将学生说的一无是处,或者动不动就训斥指责,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还容易使学生丧失上进的信心。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批评学生,可采用先扬后抑(先表扬后批评)的方法,即先肯定其好的一面,再指出其不足加以纠正。这样做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乐意接受教师的批评。另外,教师可以恰如其分地运用幽默风趣的批评语言。这种批评能给犯错的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心理氛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风趣幽默的批评语言艺术其实是很难掌握的,这不但需要教师要以事实为基础,还需要教师要把握运用的恰当时机,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教师要有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如,同样是学生在课堂上呼呼大睡,我们可以敲敲课桌说“天亮了,起床了,太阳都晒到屁股上了。”这种效果肯定比劈头盖脸在课堂上把睡觉的学生大骂一顿来得好。
3、批评要不露声色。
关于这一点,魏书生老师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表率。现在的学生叛逆心理特别强。你越是不给他面子,他越是跟你对着干。越是调皮的学生,他自尊心越强。因此,一般在公共场所不要对其大声谩骂、批评。这样的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暂时“先放他一马”而后个别单独交流或通过肢体动作去暗示他,反而使其内心感激不尽,这样教育的效果会更好!这种寓批评于某种动作,不露声色的批评,促使学生深思,自责。批评无痕,它是老师一个善意的微笑,是老师的一束关注的目光,是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语。批评无痕,它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丢学生的面子,因此,它不会引来抵触情绪。批评无痕,润物无声。虽然无痕却有着惊心的力量,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心与心愉悦和谐的感应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学生的灵魂净化了。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著名教育家孙敬修见几个孩子在折树枝,便把耳朵凑过去,装出听什么的样子。孩子们好奇地问爷爷在听什么,他说是在听小树苗哭泣。“小树苗也会哭吗?”“是呀!你们折了它,它当然要哭。它们说,它们长大好为大家作贡献呢,请你们不要损害它们。”孩子们听了,羞愧得脸也红了。后来,他们自动组织起护林小组。未发一句责备的话,却取得了一般批评所难以取得的效果。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批评方法。它是一种含而不露、柔中带刚的影射批评。当发现学生有某种错误苗头,采用含蓄暗示,提醒学生注意的批评方法,以打消学生的某种不良动机和错误行为。
五、批评要做好善后工作
教师教育学生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很多学生屡犯屡教,屡教屡改,可还是进步不明显,关键问题就出在我们教师在批评后的帮助和监督不到位和不够持久。学生在受批评之后,表面的自卑之下往往隐含着强烈的自尊意识,他们渴望同学的理解,老师的爱抚。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在受批者感到失意时,就要找其谈心,倾听他们的诉说,在他们感到孤独无助时,就要伸出你热情双手,在他们感到无望时,就要蹲下身去用最美丽、最动人的语言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心,从而找回自我,抬起头来走路。其实,学生在接受老师批评之后,完全改正通常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那些已成习惯的不良行为,这个过程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关心、帮助、鼓励和监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并且及时给以表扬和鼓励,多一些“你比以前好多了,我为你感到高兴”、“我很荣幸,能有你这样的学生”、“我觉得我可以相信你了”之类让学生感动的话语,必要时还必须在众学生面前大张旗鼓地表扬,或把这样的好消息及时传给他父母,这样更加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树起“我能行”的信心并认真改正错误。
总之,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应以人为本,讲究艺术性。艺术化的教育批评,是沁人心脾的春风,是和风细雨,滋润着学生干涸的心田;它更是一只号角,让“忠言”不再逆耳,真正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教育效果,催人不断奋进。但愿我们每一位老师能吹好这只号角,适时、适事、适人、适度、适情地批评教育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