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在《谋攻篇》中写道:“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高境界,“必以全争于天下”。最好的战略是在达成胜利的时候,天下还能保持“完整”,也就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教育者面对娇宠惯了的独生子女们,尤其是一些蛮横、霸道的学生,一旦发生冲突,往往斗得两败俱伤。从一系列的师生冲突中的结果来看,成功者往往在教育中体现了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思想,并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我就经历了这样一件事。
那天上午第二节课的上课铃声一响,我便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进教室。
随着班长一声“起立”,同学们应声而起,向老师致礼。正当我满面春风地向同学们回礼时,却看到沈欣同学神情木然,呆坐在原位,我有点纳闷。于是我用眼神暗示他起立,谁知道他依然端坐不起。我不由得皱起眉头,点名要求他起立。谁料到他竟然吼出 “站个屁” 三个字。顿时,全班同学的眼球都被这一声吼叫吸引了过去,惊讶万分。此刻,一股无名之火在我心头油然而生。
“这小子真是太猖狂了,简直一点面子都不给我留。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场“大战”在所难免……刹那间,我的脑子飞转,眼前仿佛呈现出与他大战一场的场景,以及彻底征服他之后的得意之情。正当我将要离开讲台走向沈欣的瞬间,我突然发现同学们的眼光一齐朝向着我:是祈求?是关切?是看热闹?不得而知。我不由得退回到原处,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强压住心头的怒火,认真审视自己的言行:如果战端一开,虽能解一时之气,赢得所谓师道尊严,但师生关系势成水火,其他同学又会怎样看待这一事件?
思索间,我迅速调整策略,决定“不战而屈人之兵”,酝酿“兵不血刃”的谋略胜他。我打定主意,当众宣布:“沈欣同学今天腿受伤了才不能起立,同学们请坐,开始上课。”
我重新振作精神,开始了新的教学内容,同学们也渐渐忘却了刚才那紧张的一幕,渐渐地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序地进行着。我不时地看着沈欣,也注意到了他的眼神,刚才桀骜不训、对抗到底的邪劲已荡然无存,而是默默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整堂课我都没有去“惊扰”他。下课了,我也没有去找他,我想等他冷静下来之后再和他谈谈。
第二天中午,我在办公室休息,班长带着沈欣来到了我办公室。只见沈欣走到我面前,就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说道:“对不起,老师!您真好,您昨天给足了我面子,同学们都这样对我说。是我的无知,冒犯了您,请您原谅!”随后,他叙述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刚被班主任狠批一顿,感到非常憋屈,才把消极情绪带到课堂中来。
看到沈欣此刻的诚意,我当即劝慰了他一番。也真的庆幸自己 “不战而胜”策略的运用,一念之间,师生冲突便烟消云散,同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深切地感悟到身为教育者的责任之重,因为就在你的转念之间,对学生的影响可能天壤之别。
因此,面对一触即发的师生冲突,作为教师不妨退而求其上,冷静地处理,相信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
一、豁出“面子”求“和谐”,教师应从权威者变为对话者。
二、越是不可能,就越有可能,教师应从因循经验型变为奇迹创造型。 越是一般人认为不可能的事,其实越有可能做到。在军事史上“不可能”成为“可能”的战役屡屡发生,教师应从中有所悟。
1、许多事情看似不可能,其实是被常规思维束缚。
2、打破常规思维,许多不可能就会变为可能。
总之,教师在教书育人时,始终要遵循教育影响必须通过学生内在积极性而发生作用的规律,偏离这一规律只能徒费人力、时间,难有成效。“不战”也不失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