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昆山市正仪中学 吴小兰
【摘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则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学,渗透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并在其中渐次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 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我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 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只要我们及早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多种多样。如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办心理辅导站,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设立“悄悄话”信箱,开通“爱心辅导员”热线,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辅导网络等等。但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起到面向全体、正面引导、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一条件,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个性、健全人格的合格中学生。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从维护教师自身心理健康做起——前提和保障。
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教师长期以真诚、信任、期待的目光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蕴含的潜力就会奇迹般地显露出来;反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正常的学生,乃至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妨害学生的人生幸福。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愉快地接受自己的教师专业身份,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标准之一,这是一种主动的心理状态。改善和适应教育环境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一个自身乐观积极的教师,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对教育学生有兴趣,以工作的劳苦为欢乐,教学效果就会越来越好;反之,当一个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不良,对教育有偏见,厌烦学生,他的情绪、教育行为都会有异常表现,对教育教学工作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教育心理环境的好坏会随着社会大环境、时间、个人阅历、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在自己的主观努力下得到改善。教师只有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吸收正面的心理健康影响,抵制削弱心理健康的影响,正确对待生活上的不如意和工作中的挫折,加强心理健康防卫,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能否忍受一定强度的焦虑,也是教师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师的工作对象是青少年学生,从事的是塑造学生心灵,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工作。教师不仅要会教书,当好经师;还要会做思想工作,当好人师;还应当当好学生的心理顾问。这需要教师具有最大的决心和耐心,遇事镇定,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能经受住困难与挫折的考验,这是教师心理健康的表现。教师的心理健康还表现在能正确处理与学生、领导、家长以及其他同事之间的教育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善于主动搞好和学生、同事、领导的正常人际关系,消除隔阂,相互理解,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
二、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形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基础。
语文教师由于课程的特殊性,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也就具有更多的责任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精心培育学生的健全的人格。作为一名心理健康的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关注身边的每一位学生,做到以生为本。教学之余要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当中,应以已有的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蹲下身子,建设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实践中去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因此,与所有教师一样,语文教师更应该注重为人师表,时时处处做学生的榜样,在学习上是学生的导师;在生活上是学生的父母和长着、朋友和知己;在班级管理上,是宽严有度的管理者。
三、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潜在心理教育因素——基本途径。
在教学中,我们不可把心理健康教育想得高不可攀,其实,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乃至各科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语文教材本身有许多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佳作,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有很多文质兼美的篇章。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就能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
可以说,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拓展。
学以致用,实践又能促进学习。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的发展,很多时候不是明白了道理就能解决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在生活实践中锻炼并逐步提高。《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充分利用生活作为大课堂。演讲、辩论、模拟采访、模拟法庭、调查、朗诵会等形式越来越多的被引入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法,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讨论交流法等等逐渐被广泛运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形成语文能力,而且在活动与交流中,学生的心理也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应丝丝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障。只有让生活的灵魂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之间的壁垒。
“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很好地诠释了思想与命运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提高,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人人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意识,我们就能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资源,从而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高亚兵.学校心理辅导[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心海扬帆”中小学心理辅导论坛[lk]aHR0cCUzYSUyZiUyZnd3dy54aHlmLm5ldCUyZmJicyUyZmluZGV4LnBocA==[/lk]
[4]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44-256.
[5][lk]aHR0cCUzYSUyZiUyZm9sZC5ibG9nLmVkdS5jbiUyZnVzZXIyJTJmNTA4NjclMmZhcmNoaXZlcyUyZjIwMDUlMmYzNDMyMzcuc2h0bWw=[/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