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首页 > 详细信息
城镇小学教师群体女性化现象探析
[发布时间2010年6月13日]
城镇小学教师群体女性化现象探析
 要:城镇小学教师群体女性化现象,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学校正常教学管理工作,倍受关注。本文旨在反思城镇小学教师群体女性化现象的不利影响,分析该现象的成因,探寻突围路径。
关键词:城镇小学 教师群体 女性化现象
 
一、城镇小学教师群体女性化现象概述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摘要)指出2007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专任女教师共计477.3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总量的52.6%。小学、初中女教师分别为312.8万人和164.6万人,占专任教师总量的比例为55.7%、47.5%。分区域来看,女教师比例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从城乡看,女教师比例城市高于农村,特别是城市小学女教师的比例达79%[1]。这份报告揭示了“城镇小学教师群体女性化”现象。
(二)城镇小学教师群体女性化现象的概念和特征
所谓城镇小学教师群体女性化现象,是指在城镇小学教师群体中女性比例明显超出社会常态性别比例以及教师群体成员个性及行为明显柔软化的现象。城镇小学教师群体女性化现象有两大特征:一是女性比例明显超出社会常态性别比例,这一特征在大中城镇小学教师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成员个性及行为明显柔弱化,如教师群体成员的个性普遍呈现出温柔、好静、敏感、保守、拘谨和怯弱等女性气质特征,对学生表现出过度容忍、迁就、克制和放任,倾向于对学生听话、顺从、循规蹈矩意识与行为的偏爱、诱导和肯定,而对粗放好动、率直外露、自主性强的学生则常给以冷淡或消极性评价,热衷于说服、循循善诱、旁敲侧击和以情动人等女性式教育方式和方法,不敢运用劝阻、制止、批评和警告等约束型、管理型方法表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真正的关心。
二、城镇小学教师群体女性化现象的不利影响
(一)对小学生身心成长的不利影响
城镇小学教师群体女性化现象对小学生身心成长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不利于小学生心理及行为方式的健康成长。教师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位儿童心理学专家认为,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肯定不利。缺乏女性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过于粗犷,不细腻;缺乏男性的教育和激励,孩子往往怯懦,不自信。
无论从社会成员个体还是总体上讲,健全的个性及人格应该是刚柔相济,均衡分布,既有女性式的温柔、平和、顺从、耐心、宽厚和慈爱,也有男性式的刚强、勇猛、粗犷、自主、自信和威严。但是,在健全个体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特别是小学生长期处于女性化教师群体之中并耳濡目染地接受女性式教育,很难使学生的阳刚之气得以生发、滋润和强化,而阴柔之气却可能优先滋生发展,使学生有意无意地浸染上浓重的胭粉气,造成刚柔失衡,突出表现为女学生特别注重修饰打扮,涂脂抹粉,说话娇声细气,做事优柔寡断,处世含而不露,男学生也不例外。这就意味着,我们培养出的社会成员将有可能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缺乏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开拓进取、刚毅勇猛、奔放豪爽的男子汉气概。在改革开放大潮日渐猛烈,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性日益加强的今天,女性化人格与这种社会氛围显得越来越不协调。
2、不利于小学生认知结构的平衡发展。男女两性在认知结构上有很大差异,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男女教师在认知能力、认知风格、认知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是影响学生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城镇小学女性化的教师队伍,则不利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女教师作为一个社会化成熟的个体,具有女性惯常的思维方式、对待问题的态度和偏好,因而在教育活动中就很难给学生提供男性教师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等优秀智力品质的发展。此外,女教师由于自身形象思维更为发展,就会不自觉地忽略学生抽象思维潜力的开发。女教师性格特点中的驯顺、服从等往往会无意识地抑制学生创造性萌芽的发展,相对于男教师来说,女教师一般会更多地给学生提出一些“是”或“否”的问题来,而这不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由此看来,教师群体性别构成的女性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或者在某些方面给学生的认知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与之相反,在男女教师共同营造的教育氛围中,由于男教师较强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等特点与女教师优势互补,可以使学生的认知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3、不利于小学生性别角色的形成。性别是指男女的生物特征,性别角色则是指非生物特征,即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被社会群体规定的行为模式。男女学生性别角色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内容,经历了一个由无意到自觉、由外向内的转化过程。教师是学生性别认同的榜样和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媒介。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对同性别的教师进行性别规范的学习;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也将社会的性别规范通过自身的作用传递给学生。因此,学生在学校中所处的主要由教师(当然还包括教材、视听资料等)所构成的性别规范氛围成为学生性别角色形成的定型机制,但女性化的教师性别构成在小学生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对于男学生来说,长期缺乏成人男性作为模仿榜样,因而缺少男性独立、豁达、果断、刚毅等男性气质中的优点,给他们的角色认同带来困难;对于女学生来说,女性气质的形成也与成年男性的作用有很大关系,也需要在与男性的交往中逐步形成。
(二)对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不利影响
城镇小学教师群体女性化现象对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情绪化倾向不利于正常教学管理。女性的细腻既是女性的优点,也给学校管理加大了难度,因为感情细腻的人容易受刺激,工作容易情绪化,所谓“女性多,是非多”就是这个道理。城镇小学教师群体女性化,女教师工作情绪化倾向对正常教学管理秩序形成巨大挑战。
2、性别角色不利于正常教学管理。城镇小学教师女性化,特别是年轻育龄女教师过多时,学校更是陷入被动。媒体曾以“郑州男教师奇缺,女教师怀孕休假需排队”为题报道过河南郑州很多学校当时的现状:郑州市建设路二小校长李卫红说,现在有5位女老师同时怀孕,以前有一名女老师坚持到生育前一天。根据国家妇女权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生产后女教师可以休至少三个月的产假,这样势必影响到正常教学管理工作。此外,城镇小学女教师太多,男教师过少,使得很多教育教学活动难于开展,这让很多女性为主的学校一次次陷入被动。
三、城镇小学教师群体女性化现象的成因
(一)教师职业社会地位和待遇偏低,对男性缺乏吸引力
城镇小学教师工作繁重,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过重的工作压力、过高的社会家庭期望值以及舆论的求全责备使得每个教师不堪重负,但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却比较低。据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摘要)的统计数据:2006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中学(包括初中与高中)教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为17729元和20979元,分别比国家机关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低5198元和1948元[2]。并且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收入相差悬殊,许多地方还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现象。“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全国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和69.2%。其中广东省小学、初中农村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仅为城市教职工的48.2%和55.2%。2006年与2005年相比,分别有13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小学、初中城乡教职工工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不利于农村教师队伍稳定。”[3]作为家中的“顶梁柱”的男人,这么少的收入连养家糊口都不够,更别说自身的发展了。
(二)传统的世俗观念的巨大影响,诱导女性定位教师职业
虽然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男女平等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但传统的“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仍然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市场,表现在选择专业上,怕女性受不了苦、脏、累,有意识的引导她们选择更为“轻松”的文科,“女性适合学文科”便成了一种颇有市场的群体观念;表现在选择职业上,社会大众对教师职业的看法,恰恰吻合了传统观念中人们对女性形象的整体认知,多数女性在这种背景下认同传统性别角色定位,自我期望值较低,不愿选择波动大、竞争激烈的行业,转而选择师范院校和进入中小学教学。与之相反,男性认为选择教师职业缺乏社会认同,被人看不起,因此较少选择师范院校;男性认为整天与小孩打交道没有意思,缺乏挑战性,没有成就感;即使有一些男性当初选择了师范类专业,也会想方设法选择“改行”,希望靠自己打拼来取得所谓“成就”,获得社会认同。社会普遍认为,教师工作需要耐心、细致,更加适合女性来干。年幼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需要教师很大的热情和耐心、细心加以引导,这是多数男性心理上不愿承受的。并且,孩子越小,对教师的热情、耐心和细心要求越高,大多家长认为男性比较粗心,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们视若掌上明珠,尤其在幼儿园让男教师带家长更不放心。对孩子的教育存在某些方面的缺失,家长可能意识不到或意识到也不认真追究,但是在安全方面出现所有的家长都非常在意,不容出半点差错。
四、城镇小学教师群体女性化现象的突围
(一)转变观念,高度关注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要加大宣传和教育,让全社会都来尊重教师,关心教育事业,关注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当今世界各国都充分认识到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教师的重要地位就不言而喻了。但教育事业的发展仅靠教师的辛勤劳动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扶持。而对教师的尊重和对教育事业的关心是以对教育的充分理解和对教育使命的充分认识为前提的。这一前提亦为男女两性共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携手共进开辟了美好的前景。因此,尊重教师、关心教育事业必须落到实处,全社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二)落实政策,切实提高小学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
横向比较,城镇小学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是很多男性不愿选择教师职业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要想解决城镇小学教师群体女性化现象,必须要从源头解决问题。政府要努力使教师职业保持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社会声望,从而使教师职业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如德国不仅把教师列为公务员,年薪也提高到4万欧元左右。美国一些州的教师收入在全美也排在前五位。我们有必要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当然,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要结合国家发展的实际,更要保证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要严把“准入关”。对没取得教师资格证和未进行岗前培训的人一律不能进入学校,让教师真正实现专业化、职业化,从而增强教师岗位的内在吸引力,使更多的男性优秀人才主动投身教育。
(三)解放思想,树立全社会、全民族性别平等观念
要在全社会树立和大力宣传社会性别平等观念,使男女在政治、经济、文化、职业等各领域中无社会性别差异,消除社会中包括学校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增强社会对男性教师的社会认同。要鼓励女性冲破传统的社会性别的束缚,树立竞争意识。从而为女性的成长成才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积极推进两性的协调发展。这不仅是女性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在招生和毕业分配中应注意性别比例的协调。各级各类的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是广大教师的摇篮。多年以来,我们在数量上对招生所作的要求远远大于性别比例的协调,而毕业分配中师范生分配不到位的现象也很严重,既导致了教师性别比例的失调,又浪费了大量的师范教育费用,这也是我国师范教育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之一。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上面所谈到的建立、完善有关的法律与政策。
(四)敢于挑战,鼓励女性树立正确择业观念
长期以来,自卑、自弱、依附的心态严重制约性的自我发展,成为女性获得成功的重大障碍,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也不例外。因而在选择职业时,那些权力大、地位高、风险大的职业往往未能列入一般女性的选择范围。所以,广大应该加强“四自”精神的培养,打破传统的就念,真正在社会角色中起到“半边天”的作用。另外,中央、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妇女择业的全面性、广泛性,可行性。
 
参考资料:
1.李秋玲,黄育云.对我国初等教育教师女性化现象的思考.石油教育,2004(6)
2.教师群体女性化现象初探.教育评论.1997(5)
3.荆建华.教师群性别构成的女性化及其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负效应.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6卷
4.周建伟.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成因及其对策.教学与管理.2007(6)
5.熊杰.教师女性化趋势对妇女地位的影响—西安市教师女性化趋势现状分析.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