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首页 > 详细信息
论信息化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发布时间2022年3月24日]

昆山市正仪中学 庄梦元

【摘要】信息化教学是指利用先进教育思想,依赖大数据、学习分析等信息教育技术,开展相应学科的教学活动,是信息化教育的主体和核心,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一、信息化教学的内涵

信息化教学是相较于传统教学的一种现代教学形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信息技术应用和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为主要特征,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并重视教学效果、效率、效益的整体性提升。

比如,语文学科的特点是进行信息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础,因为语文学科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人文性(内容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工具性(语文是一种语言工具)、综合性(涵盖自然、历史、社会、科技等)。信息教育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为语文教学构建了真实的语言情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信息技术可以获取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进行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协作学习和交流、自我评测和信息反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信息化教学的三个层次

信息化教学本质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互作用,逐渐融合,催生创新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技术与教学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技术教学应用先后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月学科教学融合等不同发展阶段,催生出许多创新的信息化教学产品和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授课,有利于师生的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使教学活动转变为技术密集型,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一)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是信息技术进入教学的最原始、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当前教育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方式。用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要点、用音频、视频创设教学情境,用即时通讯软件辅助课堂互动、用教学平台收集作业并快速导出,得到统计数据等。这些信息化教学的手段主要是为了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基本处于传统的学习模式状态。

(二)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学习方式

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进阶状态,这个阶段的应用要求把学生作为技术应用的行为主体,学生能够使用计算机、平板、iPad、电子书包、手机等不同形式的信息终端,自主查找学习资源,利用认知工具、拥有个人学习空间,开展网络交互协作等。在技术的支持下,学生获取知识、内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式都不同程度发生改变,信息化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比如,基于资源的学习、PBLWebquest、混合式学习等都是这种应用方式的典型代表。

(三)运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系统结构

信息技术对教学更深层次的作用和影响在于催生教学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大部分教师是信息时代教学的执行者,基本熟悉数字化工作和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趋势,传统文本教材不再统一江山,新技术、新设备、新媒介层出不穷,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早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在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都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需要对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对教学系统的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信息化教学的方向必定是从“教”走向“学”,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封闭”走向“开放”。

 

三、信息化教学的目的

对于任何一种教学变革——无论是外在形态还是内涵特征,如果缺少目标层面的清晰和价值意义上的认同,都难以推进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明确信息化教学的目的,理解其作用、意义和价值,是教育工作者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条件和重要动力来源。

对信息化教学目的认识有多种不同角度,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有以下几种理解:

(一)从学生角度:优化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信息化教学追求的首要目标。教学效果可以理解为学习过程的最优化、学习成果的最大化;从教育的角度看,教学效果可以理解为高水平、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1.促进深度学习

传统教学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只注重记忆不注重理解,只设计表层不深入的浅层学习大量存在,这样的学习既不利于认知体系的构建也不利于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还容易引发学习倦怠。信息化教学利用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提供认知工具,可视化知识结构,以达到促进学生主动构建,达成深度学习的目的。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抛锚式教学等众多现代教学模式中,一定程度上也有深度学习的理念,借助信息技术,这些学习模式能够得到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运用。

2.培养高阶能力

信息化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基本技能的练习和应用等低阶目标的达成,还要致力于分析、批判、评价、质疑、创新、创造等高阶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培养难度更大,需要更加丰富多元的资源,更加真实的情境化任务,多样化的工具和方法等要素的配合。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这些要求更容易满足,为高阶能力培养创造广阔空间。

3.转变学习方式

虽然新课标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依然是相对被动的接受型学习。就学习动机而言,信息化教学要引导学生从被动性学习转为主动性学习,从接受式学习转为探究式学习,从单一教材转为基于网络的丰富教材,从基于课堂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数学化学习的移动性、碎片化等特点。

 

(二)从教师的角度: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是信息化教学的直接设计者、执行者,先进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转变为日常教学离不开一线教师的参与、支持、认可,这也是信息技术能够融入日常教学,实现常态化使用的关键。简而言之,以相新技术能为人接受并积极使用,主要基于两个原因。第一,该技术能有效解决教师面临的现实工作问题,从而提升工作效率;第二,该技术的技术门槛不高,能被大部分群体接受,易学易用。

信息化教学使得教师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减少,比如幻灯片就是典型案例。幻灯片有效节约了教师板书的时间,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减少备课过程中的重复劳动、方便教学资源交流共享,为教师教学带来便利,提高课堂效率。

有专家指出,信息鸿沟不单指技术硬件和软件资源上的不均衡,还体现在学习者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行为意识上的差距。事实上,这种能力和思想上的差距才是造成信息鸿沟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习惯传统教学环境和手段的教师在面对新技术是容易产生怀疑和排斥。这需要教师们具备一点冒险精神,离开自己熟悉的教学经验,付出一点时间学习并掌握技术。一旦跨过初期的技术门槛,教师便能够体验技术带来的便利,开启一种全新的教学体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中选用技术一定要以“合适”“好用”为标准,不应该过分追求技术高、精、尖。

 

(三)从管理的角度:增加教育效益

通过技术的运用增加教育教学的效益一直是国家推广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增加学生受益人数,减少教育鸿沟,促进教育公平,尤其是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学校。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增加学生受益人数,减少教育鸿沟,促进教育公平。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生成的大量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案例都是可供共享的教学资源,借助网络技术可以让这些资源服务更多学习者,提高使用效率,从而增加信息化教学的社会效益。当前的网络公开课,MOOC以及各类教学资源平台都为此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平、张淑平、褚华:《信息技术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2. 邓凯:《现代信息技术基础教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年版。

3. 顾小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4. 金祥林:《教育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5. 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6. 杜占元:《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目标、部署和认识》,《中国高等教育》2014 年第 24 期。

7. 申仁洪:《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反思》,《电化教育研究》2002 年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