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仪中学校本学习材料(五)
有效教学从文本解读开始
(文章来自网络)
近期,在参加校本教研展示交流、日常教学督导检查以及和师范学院领导、教师座谈顶岗实习工作等背景下,期间一种隐隐的“痛”始终在内心起伏跌宕。随着思考地不断深入,随着刨根问底分析的不断深入,渐渐地,线条越来越清晰,轮廓越来越明显,这是怎样的一种“痛”?可以肯定的回答,是低效教学和课堂无用功带来的“痛”。
谈到低效,必须要考虑的就是与之对应的“高效”,高效教学是我们教学追求的目标,是一种高境界,这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做基础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一直在倡导这样的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我们不能逾越“有效”这一“中间”阶段。
说到有效,不禁想到了近些年来中心学校整体推进教学的一些举措。中心学校紧紧抓住“教科研促进”和“校本教研促进”两大系统,围绕主题词“有效”扎实稳妥地组织开展了“主任论坛”、“教师论坛”、“骨干教师研究课”、“普通教师汇报课”“校本教研展示交流”等“交互提高”活动以及各级各类参观、学习等“充电”活动。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享受到教育的快乐,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其一生奠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从备课开始,备课由文本解读入手。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与学的依托,是实现教学过程的必备要素。当下,“文本解读”(过往称“教材分析”)已经成为教学领域内重要的研究项目和热议话题,上至行政领导、业务指导,下至我们的每位一线教师。
教材分析由来已久,并不是在本次“课程改革”提出后才出现的。自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教材开始,教材分析一直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教师理解文本提供了必要的指导,但在实践中又不能回避“多元”带来的理解,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文本的解读显然会存在个性的特点。在此过程中,我们努力追求的、也是今后要积极推进的就是守住“教材底线”。
以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为例,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文意。就是一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即主要内容。这个看似较为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一篇文章中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每一段都交代了什么内容,这在多元理解下会繁衍出不同的结果。笔者以为,上面谈到的内容都是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来服务,即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已经告诉了我们主要内容。有的是题目就是主要内容,如《陶罐和铁罐》、《登山》、《小马过河》、《第十二块纱布》、《长城》、《只有一个地球》、《荷花》等;有的是题目中定语后面的中心词就是主要内容,如《金色的鱼钩》是围绕“鱼钩”来组材的、《秋天的怀念》是围绕“怀念”来展开的、《黄山奇石》主要写的是“石”的奇、还有《钓鱼的启示》、《威尼斯的小艇》、《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教学时,抓住这样的主要内容来设计教学、来展开教学,必将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也会使学生形成整体的概念,各种能力也会在得到综合训练。若抛开文本主要内容这条主线来实施教学,从方式上带来的只有肢解教材,在教学策略上只能是“师生问答”,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丢掉阅读教学的本。
文旨。就是一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即思想情感。每一篇文本都有其独特的主旨,这是在特有的文化背景、政治背景以及时代特征下的产物,均反映某一时段、某一时代、某一特定时刻或者是某一特定事件的思想情感,列入教材的每一篇文本都有其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在学生心灵洗涤、陶冶、人格建立以致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上都有其特殊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较好的把握文本的思想和价值观取向,不能偏离正确的轨道,即使是在注重个性化理解的今天,也不要放之四海而皆准。如一位低年级教师执教《狐狸和乌鸦》时,在课尾让学生评价狐狸、乌鸦时,有的学生兴奋作答:我要向狐狸学习,学习他很聪明,遇到事情爱动脑筋。教师听后,对学生很有见地地回答予以肯定。这样的结果,难道我们能不说在把握文本思想上有问题吗?
文脉。简言之就是一篇文章的先后顺序、脉络,这是每一篇文本呈现给我们的外在形式,因为题材、体裁的差异而有着各自的特点。记人、记事、写活动的文章一般较时间顺序、事件发生发展顺序为多;科普、说明的文章一般以性质、特点等为抓手,各部分之间的顺序多为并列出现;童话、寓言等故事性较强的文章一般是按故事发展顺序来记述。这只是一般性的判断,每篇文本又因文而存在差异。教学时,在抓住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按照文本特有的文脉实施教学,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写法上的熏陶,实现读写隐形结合。
文言。是一篇文章语言的特点,每篇文章因受体裁、题材的限制,语言风格是迥然不同的。如白话文、文言文的差别,如小说、报告文学、小品文、故事等语言的风格差异,都是在教学中要注意区分并结合语言特点而渗透运用语言文字的准确与巧妙,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语言文字特有的表情达意的功效,明白不同的语言风格可以表达同一个意思等。
文法。就是文章的写作方法。一篇文章会在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不同于其他文章,这就是文本的特殊性。按照现在教材的编排特点,同主题、同方法的编排在一起较为多见,这样便于教师教学时,统筹考虑,实现拓展,从而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得到较好的巩固。教学时,需要我们教师要把握好每一篇文本的写作方法,巧妙地采取有效地教学策略,渗透文章的写法,或者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也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落实在“写”的训练和提高上。我们曾经听到过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先生执教的《最珍贵的东西》一文,应该说是很好的一个范例。
文体。即体裁。由于文体的不同,同一类的事情、事件会有截然相反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时,必须要区分好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民间故事等一些体裁的文章,在挖掘文本主旨时才不会闹出“武松打虎”保护动物的笑话来,诸如此类的笑话也比比皆是。
文本解读是有底线的,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守住这条底线,在倡导学习的今天,我们千万要擦亮眼睛,不要仅仅停在搞什么探究与创新,不要停在名师的一招一式的模仿,而触摸“底线”,忽略最根本的东西,那样也只会是“东施效颦”。丢掉了任何一种文本的底线来实施教学,它必然低效,甚至无效。没有教师对文本的把握与理解,要想保住教学质量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把握了文本,就可以灵活地根据文本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来实施教学,这样的策略一定是打破常规的、程序化的策略,一定是让学生感到新奇、充满渴望,利于激发兴趣,发挥其主动性的策略,一定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
文本解读时语文教学是这样,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不可缺少的载体——所有的教材,教学时均亦如此。
在想提笔记录下这些内容的时候,曾经想到过用“也说文本解读”、“高效教学呼唤高效文本解读”、“高效教学从文本解读开始”等,经几番推敲论证后锁定“有效教学从文本解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