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仪中学校本学习材料(三)
教育改革呼唤有锐气的年轻人
(文章来自网络)
作为教育人,我认为,自己是最幸福的。这幸福来自25年来,从致力目标教学研究、主持创新教育实验,到推动素质教育,我周围始终有一批又一批的教育寻梦者。是他们,在众多的教育困难与挑战面前给我信心,给我力量,给我智慧。自然,在他们身上,也寄托着我许多美好的理想与无限的期盼。
近年来,在创新教育实验与研究团队中,涌现出一批思想活跃、视野开阔、认识独特、体验深邃的新生代教师。《创新教育博客.锐视角丛书》就是这批优秀教师集体创作的成果,这些成果直面广大教师原生态的教育生活,透过生动鲜活的教育故事,折射出新锐的教育思想火花,具有强烈地教育现场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心灵洗礼。看了这些书稿,我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急切地想为这些年轻的教育寻梦者写几句话。
1、教育,需要年轻的寻梦者
我常常就教育问题到各地调研、座谈。从人们的言谈话语中,你分明能够感到,尽管人们承认你讲的道理,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不仅要考虑孩子们当前的升学需要,更要为孩子们的长远着想,但人们埋藏在心里的、骨子里的想法却很难改变——你说的是理想,我看的是现实,理想不能代替现实。因此,说归说,做归做。尽管现实中许多活生生的事实告诉人们,教育换一种活法,“育人”与“升学”不仅不会水火不容,而且孩子们学习、生活得会更好。可人们偏偏瞪着那双惊愕、彷徨、似信非信的眼睛,死活就不认那个“理”。用老百姓的话说——醉死不认那壶酒钱。
这让我想起了今天人们已经很少提到的“铁幕”一词。铁幕,顾名思义,铁的帷幕,比喻严密控制或隔绝。人们公认,首次采用“铁幕”一词的是德国纳粹党的宣传部长戈培尔。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敦城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
“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副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这张铁幕后面坐落着所有中欧、东欧古老国家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这些有名的都市和周围的人口全都位于苏联势力范围之内,全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不仅落入苏联影响之下,而且越来越强烈地为莫斯科所控制。”在世界现代史上,丘吉尔的这次演说,一般被认为是冷战正式拉开帷幕的标志。而“铁幕”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对东欧同盟国的统治和控制。
环顾今天的中国教育,极端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思维对人们教育头脑钳制得太厉害了,这在世界教育史上既无前者更无来者!谁来冲破这束缚人们教育大脑的“铁幕”?惟有那些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年轻人!让我兴奋的是,近年来在我省教坛上,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创新教育博客.锐视角丛书》的作者们不愧为这批年轻人的优秀代表,他们是真正的教育寻梦者!
2、超越教育功利需要独立和锐气
2010年5月2至4日,由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包括美国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28所世界名校和120多所中国大学校长,以及微软、华为等企业高管应邀出席。在这次论坛上,中国何时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这个问题已不能挑动我的神经;中国大学最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国最缺乏敢于挑战权威的学生等等观点,已让我耳朵“生茧”。倒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的观点声声入耳:“在我看来,本科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得到第一份工作,而是第二份、第三份工作,让他在未来的20年到30年中,获得整个人生的基础。”可是,环顾今天中国的教育,我们想的、做的都是些什么?
有多少中国人在鼓噪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言外之意,不能让孩子输在学习知识的起跑线上,要让孩子尽早参加这班那班……殊不知,鼓噪这些声音最起劲的不外乎两类人,一是广告商,二是各种办班者。他们两眼盯着的只有家长们的钱袋子。
有多少中国人在鼓噪着“知识改变命运”!就是“忽悠着”、“绑架着”我们的高中生天天围绕着“课本”、“教辅”、“考试”转……幻想通过高考进入大学,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殊不知,今天有多少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这命运又如何改变?
又有多少人鼓噪着,考上大学还有改变命运的机会,不考大学一点机会也没有啊!如果说,改变命运就是“当官”、“坐办公室”,那80%以上的人永远改变不了命运。
……
这一切,不得不让我们回到教育的原点,思考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可怕的是,当下不少中国人看教育患上了“近视眼”。近视得只看到眼前,看到今天……而谈原点、谈本质者,似乎都是不识人间烟火的怪物。
可是,谬误永远战胜不了真理!在人生的舞台上,没有什么人输在起跑线上,只有输在终点。谁要想让孩子赢得人生终点的胜利,就必须治好自己的“教育近视眼”。而首先摘掉“教育近视眼”的,必然是那些觉醒的教育先锋人物,他们凭借自己的独立人格和青年人的锐气,不断地向着陈腐功利的旧教育发起冲锋:
王波:理想主义者对生活勇于面对而不是逃避,敢于接受但绝非盲从。……
朱则光:追问是教师的独立精神,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让我们拿起追问的利剑,在教育的路上披荆斩棘。
崔志、陈炳峰:我们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快乐地耕耘,幸福地收获;在阴霾的天空下,我们始终挺起思考的头颅,执著地前行。
姜荣奎:我永远记住安徒生说过的:生活本身就是童话。这样,阳光便有了一个微笑的理由。
徐洁:教师绝不是胼手胝足的劳动者,而是有风骨,有格调,有追求,有情致,有志趣、有性格的真正的人。
吕春玲:让青春载着深邃,让激扬注入沉稳,让无畏融进谨慎,让短暂拥有厚度,是真正对职业、对生活、对生命的享受。
吴艳华:我却是不舍得放过童心在眼前绽放的精彩。每每对着周而复始的生活有了感觉,便觉得心中有话,不吐不快,……
3、是战士就要自己解放自己
这几年,有不少老师给我来信或发邮件,述说他们在山东省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中自己面临的苦闷、痛苦与彷徨。他们对全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寻求教育回归的道路充满了热切的期望,他们对现实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种刻骨铭心的痛楚,他们对当地教育部门、对自己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中采取的阳奉阴违做法深恶痛绝,他们对自己在恶劣的教育环境中无法施展自己的教育理想心中充满无法抹平的愤懑……。
我很敬佩这些老师,他们都有一颗不甘沉沦的心,他们的教育良知还没有泯灭;我很同情这些老师,他们是全省教育改革中最为痛苦的“一族”。“心灵”死亡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教育的心已经麻木了,心中对教育的那点梦想已经破灭了,他们对今天的教育可以听之任之,可以随波逐流,可以……
但是,从志同道合的角度讲,从教育改革的战士的高度讲,对于这些老师,我真像当年鲁迅对待软弱的国民那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认为,作为真正的教育者,要么“死亡”,要么“战斗”,绝没有什么第三条道路可走。当然,要战斗,就要有战斗的武器。遗憾的是,我们有不少老师,怀抱着朴素的教育理想,在应试教育的“牢笼”下,空怀教育的“光明正道”无路可走、“歪门邪道”却四通八达的无奈与无助,大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何以至此?做真正的教育人为什么如此之难?我认为,从功利和世俗的意义上说,人们向学校教育要分数、要升学并没有错,问题在于追求分数和升学的方法与路径选择是什么?说到底,在残酷的“分数与升学”竞争中,你有没有能力和本事用科学战胜愚昧。在这里,套用一句电影台词:敌人不相信眼泪。要让那些深陷应试教育思维泥潭的人幡然醒悟,惟一的办法就是尊重教育规律、依靠教育科学、坚持改革创新,走出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之路。这是对每一位有良知、有理想的教育寻梦者的真正考验。
走“时间加汗水、加班加点”的应试教育之路,还是走“尊重规律、依靠科学”的素质教育之路?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英雄,还是狗熊?只能在教育改革的战场上见分晓。
我坚信,是战士,就要拿起武器,自己解放自己!
4、人生没有直路
最近,我拿到一本书,叫《毛泽东箴言》。看到这本书,我们这一代人,有一种特殊的亲切,耳边似乎又回荡着“一句顶一万句”的毛主席语录。可是,当我翻开这本书,看着那些曾经背诵过的语句,深感真理的光芒历久弥新,愈加灿烂——
“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要贪便宜。”
“毛铁炼成钢,是要经过无数次的敲打的。”
对于这套《丛书》的作者们,我最担心的是时光和挫折磨掉他们的锐气。好在,这些寻梦的年轻人对于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挑战,有着清醒的认识:
“很多的时候需要我们沉寂下来,开始一个炼狱凤凰涅槃的过程。我们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刮骨疗伤,不断地纠正、调整、扭转、加倍努力,……”
“我们需要这种力量,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个难题,注定我们走上的是一条没有坦途的道路,许多问题,可能靠我们这一代人永远解决不了,可能我们的使命就是做一个‘人梯’,在历史发展的链条上,我们只是一个‘中间物’,但我们必须承担起我们自己的使命,为将来的阳光大道做一粒铺路石……”
我希望,这些年轻的教育寻梦者们要把教育看作自己的“志业”,而非“职业”。当年,清华大学著名教授吴宓先生在《我之人生观》(《学衡》第16期,1923年4月)中强调:“职业者,在社会中为他人或机关而作事,藉得薪俸或佣资,以为谋生糊口之计。然为之者,则缘境遇之推移,机会之偶然。志业者,为自己而作事,毫无报酬,其事必为吾之所极乐为,能尽用吾之所长,他人为之未必及我。而所以为此者,则由一己坚决之志愿,百折不挠之热诚毅力,纵牺牲极巨,阻难至多,仍必为之无懈。故职业与志业截然不同,职业较普通,志业甚特别。职业几于社会中人人有之,志业则仅少数异俗奇特之人有之。有职业者不必有志业,而有志业者仍不得不有职业。职业之功效有定,而见于当时,志业之功效无限,而显于后世。职业平淡而必有报酬,志业难苦而常有精神之乐趣,皆二者之异也。职业与志业合一,乃人生最幸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