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吴小珍
[摘要] 2008年历史学科正式成为苏州市中考学科,它是与江苏省高考方案接轨的举措,这就要求各初中学校和历史老师及时更新观念。随着这几年中考历史的发展,改变学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的观念已逐渐成为历史老师的共识,历史教学的新要求使广大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要求加强对学生现状和课堂教学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困惑 思考
2008年开始苏州地区初三历史正式成为一门中考学科,这是与新高考方案接轨的举措。这一举措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提高了,历史学科的地位也提高了,从不被关注的副科上升到主科。这一政策实行至今已有四个年头了,考试的要求也逐渐从考查死记硬背基本知识点向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向发展,它正逐步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这就使初中历史教学跟不上素质教育发展的步伐。这一切带给我,一名初中专业历史老师的是更多的困惑和思考。
一、现状与困惑
(一)课时与师资的短缺
按现行的《苏州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初三历史每周是两课时,要求完成的教学内容是初三九年级上下两册,这样的安排是科学合理的。但目前的现状是这一年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这两册书,而是所有中考内容。因为初一初二的历史教学存在着以下的问题:首先是课时的严重缩水,课程设置上的每周两课时,有的只开设了一课时,有的名义上是开足课时的,而实际上是主科教师在兼上,至于他是否在上历史有些学校也是疏于管理的。其次是师资的严重短缺,各初中学校特别是乡区的初中,专业历史老师严重短缺,有的学校甚至一个专业的历史老师都没有,初一初二的历史课绝大部分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上的。这样的情况必然使初三一年我们许多
(二)学生负担的加重
历史学科列入中考的举措本意是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素养,但在实施过程中体现出来更多的是为考而教、为考而学。因为历史在以往中考是不作要求的,初一初二根本就没当回事。所以到了初三他们实际上是增加了两门学科:化学和历史。负担加重是明显的,所以学生会觉得很辛苦。我平时在和学生们闲聊时他们也反映这么多内容一下子要记忆掌握很困难很容易混淆,但为考试不记又不行,而对于材料分析那更是无从着手了。
(三)教师的无奈
作为专业历史老师上课时很想多教授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多了解一些相关的资料背景,希望能通过课堂引起学生们思想上的共鸣,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便于学生对历史事件更多地了解更深地理解,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分析历史现象等各方面的能力。但事实上每周两课时的课堂教学、六册书的教学内容是不允许这样做的。
二、思考
(一)更新教学观念,摒弃唯记忆论
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认为历史就是靠记忆,基于这样的认识,任何学科的老师都能改行教历史,所以现在全市教历史的有地理、思品甚至还有数学、化学教师。这是领导和老师对历史教学认识的偏差。经常能听到初一初二学生家长说孩子历史只考了个及格分数或者不及格,其他功课都很好,这说明孩子有学习的能力,只是对学习历史的不重视。所以要改变现状,改变观念是首要问题,关键是要扭转学历史只须死记硬背的观念。
目前各初中的历史教师配备只有城区是齐全的。因为“择校热”的出现,乡镇学校规模逐渐缩小,教师总量富余,所以从编制上很难配置专业老师,面对师资结构的不合理许多学校的做法是让教师改行。那么学校能让教得很好的老师改行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般改行的老师都是本学科教教学质量不是很过硬、对历史感兴趣的或者就是年龄稍大的,那么改行后就能教好吗?往往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了。
我觉得在不允许增加编制的情况下引导部分教师改行是可行的,但这些改行的教师必须进行转岗培训,而这一点基本是没有哪个学校做的,目前这些转岗的教师怎样来适应新的岗位,只有靠自己。责任心强比较敬业的适应地快些,相反会很慢或者就不能适应。作为学校可利用校本培训也可请上级主管部门对转岗教师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尽快适应新岗位,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能力。
(二)提高课堂效率,摒弃唯天资论
在这两年中考试题难度较以往有所加深的情况下,一些教师认为天资好的同学不用教也能考好,而天资不好的再教也是没用的,其实不然。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历史学科每周只有两节课,如果课堂上仅传授一些知识要点的话根本没有时间对学生进行学习历史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会自觉地去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有了这样的前提,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来培养其分析历史现象与历史问题的能力。当今的课堂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的效率。如在讲授《美国南北战争》这课内容时,可利用媒体手段增添一些背景资料,课后让学生去阅读美国著名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让学生了解黑人奴隶生活的情况,从而理解战争前黑人奴隶制成为南北双方矛盾的焦点、成为北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阻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化解本课重难点的、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阅读、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很难靠一年速成的,语文学科是从小学就开始训练。对学生学习历史能力的培养要从初一抓起,可采用一些初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利用每堂课进行适当的培训。这样如果有三年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的积累我想初三教师就不会觉得太累、学生也没必要进行速成,而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已逐渐形成。
(三)强调记忆与理解并重,倡导能力培养论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育的结果与过程并重,象历史教学目前的状况,我觉得尽管靠死记硬背结果有效但因为学生是一年内的短期集中记忆所以忘却也非常快,并不能真正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而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是不太容易忘却的,所以记忆的方法过程很重要。记忆也是一种能力,各人各有不同,但我觉得记忆的能力也是可以培养的,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如何理解记忆、如何巧记。如看到我们教材中出现的“为了”两字就要联系到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记忆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干栏式”房屋时,在理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就不会混淆了。再如对于战国七雄,可用口诀的方式让学生记忆,“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这样的口诀朗朗上口,学生既了解的七个诸侯国又记住了方位,这样的能力是需要教师指导的。还有一些学生觉得比较难记住的东西,我就让学生思考他们觉得如何好记就用自己便于记忆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如学到唐朝的手工业“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学生总是混淆,有的学生就想出简单记忆法各记两个字“越青”“邢白”,这样就不容易忘记了。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固然重要,但仅止步于记忆肯定是学不好历史的,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所以在记忆历史的基础上更多的还应是对历史现象的思考和分析。近两年历史中考试卷与前两年相比有明显的变化,那就是从侧重知识到侧重能力的变化。选择题也要求在读懂理解文字的基础上解题,如二0一二年第七题,它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加以重新组合,考查的是学生的运用能力。材料题更是注重对材料的分析,结论直接从材料分析得出,而所分析的材料与我们所学的历史知识是有直接联系的。从出题的出发点看确实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方向。这就给我们的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学习历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历史资料中受到启发、思考,从而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历史教学的新要求对广大教师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无论是专业老师还是非专业老师都要进一步更新观念,传统的填压式、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我们必须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学习成长。教师要注重对新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理论结合起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有效教学理念,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真正落到实处,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