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抗挫折能力不强会导致一些过激行为,加强中学生应对挫折的教育刻不容缓。作为承担着教书育人责任的广大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应有意识地通过本学科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挫折的客观性和双重性,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帮助他们克服挫折心理。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谈了一点自己的看法,以供大家一起探讨。
【关键词】:挫折教育;语文教学;感动;鞭策;锻炼
“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这是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天灾人祸、台风地震、干旱洪水、疾病事故……无不在摧残着人的身心,考验着人的意志。人的种种悲观消极情绪往往也因困难挫折而生,如影相随。人类无法摆脱挫折和痛苦的遭遇,然而若能正确对待挫折和痛苦,把握命运,抓住机遇,往往有可能获得“新生”。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外界有着独特的好奇心理,接受新事物也很快。由于年龄、认识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他们受挫折后的消极情绪反应比成人更强烈。在挫折面前他们往往痛苦不堪,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同时,由于学业任务的繁重他们也没太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父母往往关心的也只是其成绩而忽视非智力能力的训练,而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在课堂上他们可能遭遇学业挫折、人际关系挫折等等,因此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行挫折教育是一条有效的挫折训练途径。
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没有危机就没有成长”,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人在生活和成长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危机与挫折。正如陈毅所说“应知天地宽,何处无风云;应知山水远,到处有不平”。要让学生知道做每一件事都不容易,人人都会遇到挫折,要具备应付挫折的思想准备。挫折与命运密不可分,它不会因为人们的害怕而不出现,也不会因为人们的痛苦而消失。当乌云布满天空之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想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挫折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挫折面前,一蹶不振,必将走向死亡。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识到,挫折是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不必逃避,也无法逃避,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克服。
其次要教会学生辩证的看待挫折。“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给人带来痛苦与不幸,也可以使人在与困难的斗争中获得经验与信心。这种危机与挫折在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情绪困扰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成长的契机。“自古雄才多末年,从来纨绔少伟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等语句很好的印证了挫折的两面性。周恩来指出“逆境是最好的老师”。燧石只有敲打才能闪光,人也是这样,安逸条件下往往发挥不出才能,艰难困境中才会激发出最大热情,调动全身心力量战胜困难。“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生活的磨炼,是很难对生命的顽强与伟大有真正的认识。如果他能在挫折中奋起,那将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其实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受挫折之后一蹶不振。对待挫折应该保持一种乐观的精神,笑对挫折,这样才能由失败走向成功。人们只有在承受和克服挫折的努力中,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发挥潜力,学习新的技能,逐步完善自我。
还有,教师要帮助学生排除他们心理挫折的外部障碍。学生遇到挫折,作为老师,应主动帮助学生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各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妥当的教育措施帮助学生排除心理挫折的外部障碍。对于学习无信心,自卑感较强的学生,教师应经常与其谈心,在教学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培养独立性。在人际关系方面,要加强班集体建设,努力形成团结、友爱、互帮、和谐的班风,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对于害怕或逃避学习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布置作业、提出问题都要充分考虑其学习基础和可能接受的水平。对于家庭教育不当,过于溺爱、迁就,因而心理脆弱、自理能力差的学生,要及时与其家庭沟通,取得学校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此外,教师还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行挫折教育。“学史以明志,学史以自信,学史以明智,学史以自强。”这是历史学科的优势。锻炼身体,强健体格,增强意志,教育学生“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这是体育老师的特长。……在众多的学科教学当中,进行挫折教育,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课内外一篇篇思想深刻的文章,一首首魅力无穷的诗歌,一个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都具有极大的认识作用和教育意义,是我们进行挫折教育的丰富而有意义的材料。这是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比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学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等三大社会功能,善于发掘这些优美的诗文中的挫折教育因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当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用榜样人物感动学生;
中外文学史上都有很多经过坎坷和磨难而流传千古的人物。中国文学史上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所列举的“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作也。”而司马迁本人就是典范之例。他遭受作为男人奇耻大辱的宫刑而愤作《史记》,为中国文学留下了辉煌篇章;我们所熟悉的清代作家蒲松龄、曹雪芹,无一不是历经坎坷和磨难。但他们在遭遇挫折之后,不是颓废消沉,而是在郁愤中书写人生,分别写就了《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影响世界的文学巨著。在外国文学史上,此类人物也是不胜枚举。如《唐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伪君子》的作者莫里哀、《悲惨世界》的作者雨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等等,他们也都是在生活的磨难中彰显出人性的光辉。
冼星海说:一朵成功的花都是由许多苦雨、雪泥和强烈的暴风雨的环境培养成的。的确,成功的基础是敢于面对挫折,敢于面对挫折的收获就是成功。张海迪自幼就严重高位截瘫,几次濒临死亡边缘,可她学会了4门外语,翻译了16万多字的外文著作,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并自学了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1万多人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盲聋哑女海伦·凯勒天生残疾,曾经濒临死亡和完全绝望的她在懂得了生命的真谛之后,顽强地活了下来,并抓紧时间学习,成为世界著名的女作家。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正是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果实。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能让它毁灭我!”于是,他与命运英勇搏斗,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写出气魄恢弘,极为感人的《命运交响曲》。他们都身残志坚,顽强地面对生命中的挫折,战胜了命运。他们的人生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能勇敢面对挫折,是成功的开始,是人生的转机。
曾经教过这样一位学生,父亲在他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因车祸去世,从此跟母亲相依为命。命运对他是不公的,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萎靡不振,相反比以前更加努力刻苦的学习。小升初时他在班级成绩中等,三年之后竟然考上了县城里数一数二的高中。经常跟现在的学生讲起他,看到学生们眼中流露出的感动钦佩之情,我知道我播下的种子已经在某个角落悄悄地生根发芽了。
当然,我们利用语文学科教学优势渗透挫折教育时,也要注意某些人物和作品的负面影响,在消极方面“文学”的魅力仍然是无限的,“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如庄子理想破灭而不问世事,屈原得知郢都被破而怀石自沉,李白失意痛苦而借酒浇愁,柳永科举不第而混迹青楼,老舍心怀绝望而投湖自杀等等,要防止学生消极地模仿,而采取不当甚至极端的行为。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风靡欧洲时,那里也因之盛行失恋自杀的风气。我们要教育学生善于识辨,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弃其糟粕,毫不吝惜。比如柳永与苏轼同为被贬之人,一个抑郁沉闷,一个豁达乐观,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大力宣扬后者,教导学生向在逆境中自我排遣安闲自适的苏轼学习,学会面对挫折,正视挫折。
2. 用名句名篇鞭策学生;
古今中外有关于挫折的篇章语句俯拾皆是。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就是这么一句。很多人只看到了脆弱,而忽视了“思想”。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过关斩将,一路向前。“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故乡》的结尾说“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使学生明确:“路”是“走的人”从本没有路的地上走出来的,这就需要“走的人”有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要敢于勇于实践探索,进行矢志不渝的斗争。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诉我们心灵有了忧患而更坚韧,心灵有了安乐而更懒惰,人生有了安乐而萎靡,人生有了忧患才会发展。人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一点点小小的挫折又能耐人何?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时地穿插讲述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诗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宋代吕岩的“不识坎离颠倒,谁能辨,金木沉浮”、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毛泽东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等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黑格尔的“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英国作家布瑞杰的“中文的‘危机’分为两个字,一个意味着危险,另外一个意味着机会。” 张海迪的“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字字句句都那么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让人铭刻在心,受益匪浅。
另外,可充分利用教室的黑板报、学习园地功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写作,自己动手搜集材料,以“挫折”为主题联办几期黑板报、手抄报,这样很多典范人物的抗挫事迹、有关挫折的名言名句被搬上了黑板,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所学诗文的感悟,也让学生在感悟之后有了面对挫折的勇气和胆量。
3. 用挫折情境锻炼学生。
人生犹如大海,只有遇到暗礁才会激起美丽的浪花。良好的教育并非尽力保护我们的中学生免受挫折,而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在挫折中培养意志,增强毅力,提高能力,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的不断发展完善。德国儿童教育专家舒马赫说:“给孩子多多提供尝试机会也是实施挫折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其实道理很简单,这是因为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像其他心理品质一样,是可以经过学习或锻炼而获得的。俄国作家契诃夫也认为:“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中国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邹韬奋更是直言:“我以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而生活在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是温室里的花朵,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受到父母的过度爱护,没有经过风雨的洗涤,没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极其低下。所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挫折情境,使其经受磨难,取得直接的挫折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汶川地震发生以后,我一方面跟学生讲解地震当中表现突出的英雄少年,另一方面利用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学校举行的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后,以《地震时,我该怎么办》为题目让学生畅谈自己面对挫折时的所思所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就现阶段的中学生而言,一般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多是一些小冲突。学生之间发生冲突了,我会让他们自己先解决,将心比心,换位思考。通过角色模拟,体会不同的心理历程,学会把握情感,了解自我,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把这些小冲突看成是对化解矛盾、抵抗挫折能力的一个训练机会,学生就会积极主动,而且心态平和,积极面对一切不如意。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利用各种挫折情境来锻炼学生,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的。
鲁迅先生说“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确实,我们不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止步不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关键的是要跨出那一步!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积极运用心理学中的挫折理论,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教育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挫折,锻炼自己百折不挠的意志,增强自己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提高个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