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首页 > 详细信息
浅议思想品德案例教学的几个着力点
[发布时间2010年6月13日]

浅议思想品德案例教学的几个着力点

昆山市正仪中学   王三林

什么是案例教学法呢?通俗地讲,案例教学法是指学生围绕教师所提供的事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学习活动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广大思想品德教师已广泛使用案例教学这种形式,但是由于对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还缺乏足够的思考和把握,效果还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要使案例教学取得实质性效果,就必须对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一、实施案例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1《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里的教学相长,指的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任何教学都有教与学、教法和学法、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关系,案例教学法把教师为主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但是,这并不是说,学员为主体,教师就可有可无了,或者说,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只是一个旁观者了。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员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学员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导演”的作用。作为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组织者,既要选择好的“剧本”,即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把握好讨论的时间和节奏,注意适度的课堂调控让每一个学员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最大的收效。其他如活动目标的确定、任务的分配、进程的安排、形式的选择、结果的要求……诸多环节,都离不开教师作用的发挥。

2以学生为主体,是以人为本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教师要以尊重、信任、宽容的情感对待学生,将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发展过程中的人,由此形成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宽松和谐,会使师生心情舒畅,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质疑问难、大胆创新,乐于合作,从而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师生互动,则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丰富教学内容,真正实现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教学相长,使教学活动呈现多彩的局面。

二、成功的案例教学,案例及问题设计是关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为案例及问题是案例教学的核心,课前教师在备课时如何选好案例和精心设计问题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笔者认为,案例及问题设计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案例应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尽可能多地蕴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要紧扣教材,有利于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紧扣教材,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利于真正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教师应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叶圣陶语)”,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掌握重点,弄清难点,达成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苏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第一单元“自立自强”案例:

初二学生小雨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平时在家什么事都不干。一个星期一早上,父母上早班去了,她只能自己做早饭,不慎将手烫伤了。晚饭过后,她就开始写作业,可没写多久就觉得有点困了,终于坚持不住,作业没完成就上床睡觉了。第二天到校后,由于交不出作业而受到老师的批评。这个星期小雨始终闷闷不乐。她对好友小玲说:“唉,我真倒霉!”请同答;   

1)如果你就是小玲,你知道小雨“倒霉”的原因是什么吗?   

2)作为她的好友,你应该怎样劝她?

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其实已涉及教材中“培养好习惯”、“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磨砺坚强意志等重点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对教材的这些重点知识也便了然于心。

2案例应具有时代性,尽量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有利于化解学生的疑点。

联系生活实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教师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找准学生的兴奋点,才能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因而,案例及问题设计必须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案例:小宁今年15岁,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为迎接中考小宁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可是今天小宁却连续遇到几件事,使他感到很困惑。

事件一:因昨晚学习太晚,今天早上起晚了,于是急匆匆骑车赶往学校。路遇红灯一闯而过,却被警察拦住。尽管再三解释,还是被警察罚款并导致上课迟到。小宁认为自己是未成年人,受法律的特殊保护,警察不该这样做。

事件二:数学课上老师将练习试卷发下,只考了70分,整堂课上焦虑不安。小宁认为自己太笨,凭自己的头脑成才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事件三:下午活动课,学校组织全体初三学生听法制报告,可是主讲人一直在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小宁很困惑,法制报告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为什么要大讲道德建设呢?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对事件一和事件二中小宁的观点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2)运用所学知识对事件三中小宁的困惑进行解释。

这些问题触及了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抓住了学生的疑点,对于切实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认识误区起了很好的作用。

3案例应包含有复杂、模糊、或亟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从而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也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基础和关键。新课程倡导发展学生的思维,强调使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注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所以,案例及讨论的问题还应考虑是否能充分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寻求课堂讨论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充分而有效地展开,并使学生通过相互间的思维交流与碰撞,达成对问题的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真正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例如苏教版七年级第22课《筑起防护墙》案例:

材料一:16岁的小张,小学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被市重点中学录取,沉浸在父母、同学老师的赞扬声中,他变得狂妄自大起来。思想开始滑坡,渐渐地和社会一些不良青年混在一起,认为哥们义气好,并学会了抽烟、喝酒、赌 博,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后来,为了给社会上的一“铁哥们”出气,残忍地杀害了一无辜少女,最后锒铛入狱。

材料二:小刚是一名初中学生,受一些不良网站的诱惑,痴迷于上网,经常旷课,成绩一落千丈,甚至产生了辍学的念头。为了去网吧,经常偷偷从家里拿钱。后来在网吧偷走人家的钱包、手机,价值6000多元,后又潜入邻居家偷走现金5000元…小刚因盗窃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

材料三:电视台就小刚一案进行了专访,分别采访了小刚、小刚的父亲、老师、该市网吧的相关管理部门的领导。分析材料,回答:

(1)    材料一和材料二涉及到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哪些方面的原因?

2)针对材料二,有同学提出“青少年要远离网络,拒绝上网”。请你对此简要评述并提出正确建议。

3)材料三启发我们,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需要形成怎样的合力?

在本案例中,教师让学生思考:你认为青少年该不该上网?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学生分成两大“阵营”,并就“远离网络,拒绝上网”与“正确上网,拒绝网吧”展开辩论。案例教学法中案例所描述的往往是一个两难困境,没有分析,只有事实。案例讨论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教师设计的问题又具开放性,学生的创新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课堂讨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案例应注重学生的体验,要掌握好案例难易的“度”,活动实施应体现生成性和发展性,防止简单化。

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教学活动在开展中,由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生活的认识、体验的感受不同,常常会出现一些个性化的认识、看法和行为,如,道德与规范的矛盾、多种价值观的冲撞、个人独特的见解和质疑等,此时教师不应受教案的限制不予理睬,或简单地“同化”,应敏锐地捕捉这些有效的生成资源,适时地引导他们自己去分析、讨论、思考,使活动的进程不断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预设活动时,必须既考虑学生的整体状况又要关注本班学生中的个体差异,预设方案要具有弹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活动发展的进程不断调整和完善。例如苏教版八年级第五课《与父母平等沟通》案例:

材料:“小时候我觉得爸爸妈妈真伟大,他们什么都知道,说的话总是对的,我也愿意听他们的话,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但是,现在我觉得父母真是很落伍,什么都不知道,爸爸就知道工作挣钱,妈妈总是唠叨个没完,对我什么都爱管,一点也不了解我,所以我有时故意不按他们的要求去做,甚至有时我真想离开这个家。”

                              ——摘自一位初中学生的日记

    请结合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这位中学生对父母看法的变化。

(2)结合问题(1)回答,如果这种心理不加以控制,会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呢?

(3)如果你是这位中学生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善这种状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体验出发,针对学生与父母之间存在代沟和逆反心理等问题,在课前布置学生感悟体验,课上经过讨论、相互启发,找出克服代沟的好方法,课后实践再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道德认识,培养对父母爱的道德情感;整个活动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而不是由教师简单告之的。体验性学习彰显了新课改的新理念,符合思品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案例正是从注重学生的道德体验出发,以体验的方式,使学生融入社会生活中去,通过一系列与父母交流沟通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并同孝敬父母的内容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情感,正确选择道德行为,从而增强了思品教学的实效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本案例的实践过程,进一步验证了这句话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三、反馈与总结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注意评价的针对性,坚持正面激励为主,评价方式应多样。

新课程强调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因而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以便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这也是与我们现今倡导的“赏识教育”相吻合的。教师对学生讨论过程的评价,应以正面激励为主,同时也要指出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如,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应给予肯定,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应给予表扬,同时也应指出他们的不足。对平时发言不够积极而此次讨论中有所表现的同学,更应注意正面激励,鼓励他们增强信心、积极参与讨论活动,以达到整体优化、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师的评价必须做到言简意赅,观点鲜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结果评价会激发学生投入更大的热情进入新的学习。在评价的情感态度上,教师采用鼓励的、欣赏的语言或行为,可以激励学生的再学习和再创造;在评价的导向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活动方式、内容、合作的情况的评价,加强评价的针对性,以把握教学活动的方向;在评价的方式上,课堂评价、纸笔评价、分层评价、展示性评价等多样的方式,可以改变原来单一评价的片面性,提高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从而使今后的案例教学法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想政治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将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它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当然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案例教学法我们尚处于探索阶段,这更需要我们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加强思考与研究,并与其它教学方法和谐运用,从而让案例教学法得到更好的发展!